从价格战到价值战:装备制造业开启竞质革命
春节前与一位山东企业界的老朋友聊天,说起搞营销工作的繁忙,她有很多感慨,最核心的意思就是现在的营销与10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了。她说:“我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上酒桌谈合作了,好产品顶得过好酒量和低价格。”
用好产品来打市场,而不是拼价格,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全方位竞争,这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营销的最新写照。
2024年夏季,一场特殊的“比武”在湖南长沙上演。三一重工最新研发的电动挖掘机与欧美同台竞技时,现场工程师没有展示价格标签,而是调出实时能耗监控系统:同等工况下能耗降低38%,噪音下降20分贝,寿命周期维护成本缩减45%。这组数据最终让产品以高于外资品牌15%的单价拿下订单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,折射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——从“价格屠刀”到“技术火炬”的战略跃迁。
回望世纪之交,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手持“成本优势”的利刃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。浙江某民营泵阀企业创始人至今记得2005年的“生死时速”:为抢下中东订单,7家中国企业竞相压价,最终成交价竟跌破原材料成本线。这种“流血式竞争”在特定历史阶段推动了产业规模化,却也埋下了隐患。
转折发生在2018年。美国对华加征25%关税的清单上,60%涉及高端装备产品,而低附加值产品反而未被列入制裁范围。这记闷棍惊醒了行业:当凯发·k8(国际) - 官方网站·一触即发的低价优势成为别人眼中的“无害产品”标志,转型已迫在眉睫。
在徐州重工的地下试验场,全球最大吨位混动起重机正在进行第327次极限测试。相关负责人指着布满传感器的吊臂说:“过去比的是钢铁吨位,现在拼的是数字神经。”
这种转变正重塑产业形态:沈阳机床的i5智能系统让加工精度进入微米级,中联重科的无人化搅拌站实现碳排放下降60%,这些突破性创新背后,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的战略抉择。
竞质逻辑催生出全新的价值坐标系。
徐工机械副总裁,起重机械事业部总经理孙建忠曾在题为《从“竞价”走向“竞质”》的主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态势,他表示“未来的竞争,将是综合实力的竞争。”
2024年我国工程机械全年的出口金额为528.59亿美元,实现了8.87%的增长。随着出口额的提升、技术合作的深化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,这一数据不仅是行业韧性的体现,也是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。这印证了管理学大师波特的理论:当价格不再是唯一坐标,质量创新构建的“价值星系”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。
竞质革命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突围,也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基因重组。在山东临工打造的“供应商创新共同体”中,200余家配套企业共享数字研发平台,关键部件迭代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8个月。类似这种链式创新产生乘数效应:国产液压件故障率从千分之三降至万分之五,高端轴承寿命突破5万小时,曾经制约行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环节正转化为优势阵地。
数字化转型成为质量跃升的核心引擎。徐工机械的汉云平台接入全球设备,实时传回的数据不仅优化产品设计,更衍生出设备健康管理、能耗优化等增值服务。这种“产品即服务”的商业模式,使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2.58%升至2024年年中的44.13%,开辟出全新的利润蓝海。
当行业集体转向质量赛道,新的竞争维度开始显现。绿色智能成为竞质新战场的最新注脚。陕鼓动力为宝武集团打造的智慧能源岛,通过35项节能技术集成,将能源利用率提升至92%。这种“硬科技+软服务”的融合创新,使企业摆脱了传统装备制造商的身份桎梏,转型为绿色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。正如达沃斯论坛报告所言:“未来的工业冠军,必定是数字与低碳的双料大师。”
站在产业变革的临界点,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质革命才刚刚启幕。这场转型既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,更非浪漫的理想主义,而是生存压力与战略远见共同催生的必然选择。
当“价格战”的硝烟逐渐散去,“价值战”的曙光已然显现。那些手握创新火炬的企业,正在照亮中国制造通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,但唯有超越价格维度的竞争,才能锻造出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。在这条新赛道上,我国装备制造业不仅要跑得快,更要跑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质量新范式。